《極地惡靈》和Dan Simmons下筆的類型一樣,都有極為多樣的面向與色彩。這本書中所隱含探討的主題非常多,故事又十分漫長,但最終這近九百頁的極地之旅在我心中迴響良久而不能平息。
本書是以約翰.富蘭克林率領之北極探險隊搜尋西北航道卻從此杳無音訊的這段歷史所寫成的小說,全書約略可分成三大部分。因為是史上災難最慘重的極地冒險再加上幾乎沒人知道一行130人與兩艘船的下落、經歷,這段歷史便成了小說家最好的題材。而到了Dan Simmons的手下,以他跨類型的功力,譜出了一本同時有歷史、恐怖、奇幻成分的史詩。出版社似乎把本書主力定位在恐怖,但其實本書主要架構仍是歷史小說(也可能是我神經比較大條覺得一點都不恐怖XD)。
《極地惡靈》的書名The Terror取的太好了。The Terror是兩艘探險船其中之一的驚恐號(另一艘是Erebus幽冥號),而主角克羅茲正是其船長。另一方面,The Terror又能解釋成冰上的那隻”東西”,神出鬼沒恣意虐殺船員猶如恐怖之化身。而當寒冷與飢餓已臻極致時,人性,方是最讓人驚怖的猛獸。可惜中文書名並無法譯的如此傳神。
乍讀《極地惡靈》,便發現最容易讓人注意到的特點-Dan Simmons詳實考究下勾勒出的極地惡劣生活實況,其描寫之入木三分讓人”不寒而慄”,如果這本書是出在冬天想必更有感覺。閱讀本書時我人在加拿大溫哥華,每翻開本書總想到一百年前在我東北方有一群人正在不生不死的境界掙扎。
作者對史料的熟悉,使得《極地惡靈》中這段悲劇發生的背景與過程讀來十分可信。本書約略可分成三大部分,一開始船隊就已經困在冰中兩年,第一部份是類似《海柏利昂2》中多角度與交錯時間的筆法在故事進行的同時不斷插敘,讓讀者了解主要人物的背景與這次探險的來龍去脈,同時也為後續發展埋下伏筆。
老實說,歷史小說的筆法並不是非常吸引我。前半段吸引我繼續看的動力-正是冰上那隻東西。事實上我以為那隻野獸會更低調些,沒想到牠的出現次數超乎我的預期-而且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時機再次出擊。就這樣,讓一個熱愛巨大怪獸、會去百事達租B級怪獸片的我一直看下去。
《極地惡靈》的角色之多也是一絕。一開始不斷切換角色與時間讓讀者很不容易進入狀況,這本書是屬於一開始會有點適應期的。每發生一個事件就會切換到不同的人物-有時第一人稱,有時第三人稱,也有書信體倒敘的方式。像《極地惡靈》這麼厚的小說,這種做法也許有其必要性。又或者是因為角色太多才會讓這部作品這麼長?
總之,我維持著每日約一百頁的速度慢慢啃著,心中帶著某些期待。
隨著劇情進入後半,劇情逐漸走向單線-而書中角色各種死法似乎指向那不可避免的結局。
這時我心想,這本頂多算是佳作吧。一本人物刻劃深刻、考據詳細、故事四平八穩的佳作。而我的期待也逐漸消散。
然而當故事邁入最後階段,我發現我錯了。之前佈的伏線全部收攏,探險告終,故事轉入了一個全新的方向。然後我才發現我正帶著敬畏的心捧書領略那超自然神話史詩-我徹底的被震懾了。
那並不是被誤導性線索誘拐卻忽然撞上意外結局的震懾。那是發現原來如此自然,從一開始作者就是在說這個故事的震憾。若沒有這最後一段的昇華,《極地惡靈》將大大失色。而那隻驚恐,也從B級配角一躍而成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歷史終將褪色成為傳說,而傳說,終成神話。
1 則留言:
我買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