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兩個神經病-《神鬼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

神鬼認證三部曲最後一本,也是豺狼與包恩的最後決戰。看過電影的人應該會比看過小說的人多,所以我還是特地說明一下,基本上電影只有第一集還和小說有點關聯,之後兩本完全是不相關的。

貫穿全書的是豺狼卡洛斯與包恩三十年之間的宿仇對決,輔以點輟的是陰謀集團梅杜沙與各國諜報人員的合作。其中包括了首次出場的KGB。

維持本系列一貫的特點,本書主力描寫依然是諜對諜、心機對心機、滲透v.s反滲透。而許多秘密聯絡手法和地下組織運作方式讀來也十分有趣。唯閱讀本書時要常常往前翻閱搞清楚主角現在做的事情的目的,不然很容易一下子狀況外。

為什麼說是兩個神經病呢?因為這真的是兩個偏執狂的戰爭。而偏偏這兩個偏執狂又都是殺人魔王,自然也要遷扯進許多無妄受災戶。豺狼為了殺死這世上最後一個能指認他的男人,更大的一部份原因是他那狂妄自大的自尊心與當初被KGB掃地出門而生的仇恨與自卑感,傾全力要殺死包恩全家。而包恩在人格分裂的情況下,下定決心要用盡一切手段切除他一切的過去-那當然包括了殺死豺狼以保護他的家人。

於是這兩人猶如乾柴烈火一發不可收拾洋洋灑灑打了八百頁,從美國加勒比海巴黎莫斯科打到俄國情報重鎮諾夫哥羅德,還牽扯出跨國陰謀組織梅杜沙-不過對包恩來說那只是手段之一,一但改採其他手段,他馬上就不管自己桶的簍子丟給CIA收拾。

兩個神經病打架,當然是比誰先失控誰就輸了。而豺狼最後來到他的誕生地俄國時先發瘋了。他大開殺戒,完全失去了一貫縝密計畫的風格,下場自然也就是被包恩加KGB聯手收拾。不過在這一趟漫長旅途的終點有一點我還蠻失望的,就是豺狼與包恩的最後決戰匆匆帶過,讓我有種"這樣就完了?"的感覺,重看了好幾次我還是不知道豺狼怎麼死的。

書中對於諾夫哥羅德的描寫十分有趣,但是我懷疑蘇俄八零年代末期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根本沒餘力搞個這麼大的計畫。而梅杜沙給人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一開始給人感覺組織龐大到最後也不過幾個人,雇用的殺手還是黑手黨三流貨色,如何能跟包恩豺狼這幫殺人機器相比?

總結來說包恩三部曲1>3>2,但若只是純粹欣賞兩人不間斷的心機對抗來說第三部反而較好而且能維持一段不短的閱讀過程,只是弱尾讓《神鬼通牒》讀後感覺大幅下滑。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死與新生-《十月國度》(The October Country)

Ray Bradbury創作的起點之一,以恐怖短篇故事為主軸。

事實上,與其說是恐怖,不如說是以死亡為主軸的故事。幾乎每一篇都會牽涉到死亡-各式各樣的死亡,甚至不願死亡。但大多數都有個特點,死亡總是在最後悄悄的到來,然後在那一剎那,故事結束。然而,也有充滿希望與溫馨的短篇。甚至是死亡本身也能是一件討人喜歡的事情。

這本比起圖案人、溫柔的謀殺又是不同的味道。水準並不是那麼的整齊,有的讓我非常驚艷,有的還不是那麼成熟。從本書中可以嗅出Ray Bradbury往後的寫作軌跡,不過奇妙的是這本幾乎沒有一篇可以稱得上是科幻作品的。另外有兩則故事與靈異家族(From the dust Returned)那本重複。

總的來說,皇冠出的六本我目前四本短篇集都看完了,我個人喜歡的程度如下:火星紀事>圖案人>溫柔的謀殺>十月國度。此外,游目族那兩本和靈異家族那本不用多說,必看的。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世界是平的》

其實我一向不太看財經類書籍的。因為本身有讀過相關科系,所以覺得要尋得正確且有建設性內容的書籍並不容易。不過這本並不是寫給CEO之類的人看的,《世界是平的》比較接近趨勢預測,而且是任何人都可以看的。

姑且不論本書的論點,看得出來作者在收集安排寫作材料方面非常用心。整本書甚少重複相同口水,一路看下來還蠻愉快的。章節的安排上以各取所需為主,某一章就是專門寫給美國人的,而另一章又是寫給開發中國家人民讀的。

《世界是平的》初版是2005年,裡面有些觀點已經有點過時-例如一桶原油的價格-不過我還是非常推薦一讀。不過你認同或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書內收集陳述了很多現象。當然有經過過濾篩選,不過這些現象還是非常值得去了解思考。

或許作者有些樂觀過了頭,不過我還蠻認同他的理想的。

只要你還沒退休,就該讀讀這本書,去找出對自己有建設性的部分。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白色神話-《極地惡靈》(The Terror)

《極地惡靈》和Dan Simmons下筆的類型一樣,都有極為多樣的面向與色彩。這本書中所隱含探討的主題非常多,故事又十分漫長,但最終這近九百頁的極地之旅在我心中迴響良久而不能平息。

本書是以約翰.富蘭克林率領之北極探險隊搜尋西北航道卻從此杳無音訊的這段歷史所寫成的小說,全書約略可分成三大部分。因為是史上災難最慘重的極地冒險再加上幾乎沒人知道一行130人與兩艘船的下落、經歷,這段歷史便成了小說家最好的題材。而到了Dan Simmons的手下,以他跨類型的功力,譜出了一本同時有歷史、恐怖、奇幻成分的史詩。出版社似乎把本書主力定位在恐怖,但其實本書主要架構仍是歷史小說(也可能是我神經比較大條覺得一點都不恐怖XD)。

《極地惡靈》的書名The Terror取的太好了。The Terror是兩艘探險船其中之一的驚恐號(另一艘是Erebus幽冥號),而主角克羅茲正是其船長。另一方面,The Terror又能解釋成冰上的那隻”東西”,神出鬼沒恣意虐殺船員猶如恐怖之化身。而當寒冷與飢餓已臻極致時,人性,方是最讓人驚怖的猛獸。可惜中文書名並無法譯的如此傳神。

乍讀《極地惡靈》,便發現最容易讓人注意到的特點-Dan Simmons詳實考究下勾勒出的極地惡劣生活實況,其描寫之入木三分讓人”不寒而慄”,如果這本書是出在冬天想必更有感覺。閱讀本書時我人在加拿大溫哥華,每翻開本書總想到一百年前在我東北方有一群人正在不生不死的境界掙扎。

作者對史料的熟悉,使得《極地惡靈》中這段悲劇發生的背景與過程讀來十分可信。本書約略可分成三大部分,一開始船隊就已經困在冰中兩年,第一部份是類似《海柏利昂2》中多角度與交錯時間的筆法在故事進行的同時不斷插敘,讓讀者了解主要人物的背景與這次探險的來龍去脈,同時也為後續發展埋下伏筆。

老實說,歷史小說的筆法並不是非常吸引我。前半段吸引我繼續看的動力-正是冰上那隻東西。事實上我以為那隻野獸會更低調些,沒想到牠的出現次數超乎我的預期-而且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時機再次出擊。就這樣,讓一個熱愛巨大怪獸、會去百事達租B級怪獸片的我一直看下去。

《極地惡靈》的角色之多也是一絕。一開始不斷切換角色與時間讓讀者很不容易進入狀況,這本書是屬於一開始會有點適應期的。每發生一個事件就會切換到不同的人物-有時第一人稱,有時第三人稱,也有書信體倒敘的方式。像《極地惡靈》這麼厚的小說,這種做法也許有其必要性。又或者是因為角色太多才會讓這部作品這麼長?

總之,我維持著每日約一百頁的速度慢慢啃著,心中帶著某些期待。

隨著劇情進入後半,劇情逐漸走向單線-而書中角色各種死法似乎指向那不可避免的結局。

這時我心想,這本頂多算是佳作吧。一本人物刻劃深刻、考據詳細、故事四平八穩的佳作。而我的期待也逐漸消散。

然而當故事邁入最後階段,我發現我錯了。之前佈的伏線全部收攏,探險告終,故事轉入了一個全新的方向。然後我才發現我正帶著敬畏的心捧書領略那超自然神話史詩-我徹底的被震懾了。

那並不是被誤導性線索誘拐卻忽然撞上意外結局的震懾。那是發現原來如此自然,從一開始作者就是在說這個故事的震憾。若沒有這最後一段的昇華,《極地惡靈》將大大失色。而那隻驚恐,也從B級配角一躍而成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歷史終將褪色成為傳說,而傳說,終成神話。

蓋樓梯

一早:

傍晚時:
工程浩大啊!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光之國度》

常野物語第一集,也是我第一本恩田陸。由多個短篇串聯而成,給人的感覺相當不錯。

而感覺,正是短篇作品最重要的啊!《光之國度》充滿濃濃的幸福氣氛,不論是快樂的亦或是悲傷的故事,都不斷強調人性光明面,讓我這個理想主義者不禁看的熱淚盈眶,世上竟有這樣的一群人!我想很多隱士看到桃花源記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鄉躍然紙上如何不能心動?

如果你心地善良(XD),那你一定要讀一讀《光之國度》。越是險惡的環境中越是能映襯出良善的光輝,常野一族在我心底注入了一灘活水。

PS:怎麼越看越像勵志叢書廣告..